中国新闻在线网6月7日电(特约记者 潘修雷)“所有书法作品内容全部自撰,把在摩崖书丹拓片陈列展厅,再现悬于天地间山野擘窠大字的视觉震撼,此举在国内书法作品展览中尚属首创。”这是6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及湖北美术馆在武汉共同主办“一画心源:李一书法展”开幕式上,来自国内书画界专家共同的中肯评价。为探寻书法家的创作心路历程,揭开“一画心源”书展命题的神秘面纱,记者专访了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作者李一老师。

图为开幕式盛况
记者:您的书展以“一画心源”为主题,这一命题引发广泛关注,请解读一下有何内涵和深意?
李一:“一画心源”是我对书法本质的终极思考和追问。清代石涛在“一画论”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强调书画需回归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心源”则融合了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指向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与客观物象的交融。此与本人斋号“开元室”一脉相承,既是对石涛“一画论”的当代转译,亦是以空间意象暗合艺术探索的双重维度——开元者,既溯书法本源之“一”也,以笔墨直指天地造化,开启时代新元之“源”,展厅为纸,将传统文人书斋的题跋雅趣,以及“写山”“书叶”探索实践,延展为融合装置、光影的跨媒介对话,在追寻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拓荒之旅的同时,激发观众想象力,并为他们带来美的视觉体验。
记者:请结合“开元室铭系列展品”中的《一贯铭》书作,解读您是如何践行集“教—学—研”于一体的?
李一:“嗟我浮生,墨磨其半。道器争衡,乖合集腕。解牛刃虚,雕虫意倦。独参未周,双楫斯贯。逸虬化虹,奔翰流电。含弘饮真,扬美入善。悠悠此心,掷毫三叹。”这幅《一贯铭》章草作品共计56字,作品高363厘米、宽144厘米,创作强调金石气韵。文中“道器争衡,乖合集腕”,以书法实践回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问。“双楗斯贯”与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脉相承,旨在思考如何从教学与创作中获取双向滋养。鉴于书法创作永处于“未完成时”的遗憾状态,故须作品常葆“解牛刃虚”之锋芒与“雕虫意倦”之虚怀。
记者:我感受到您的摩崖书丹拓片作品最为震撼,请问这种置身于天地之间峭壁上书写有何感受?
李一:与日常案头书写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书丹时通常是左手紧抓安全绳,右手握斗笔饱蘸丙烯颜料,双脚登崖随时移动。书写过程中,头或低或昂,臂或弯或直,腰或挺或躬,身体或随石壁旋转,或顺山势蜿蜒……可以说是初写时谨慎落笔,书酣时放飞自我,身心陶醉在笔锋与崖面砥砺涩行之中……
记者:我在“飞翰青崖”展区看到有幅题为《是谓天地根》的拓片作品,可是只看到了“是谓天地”四字和一根长线,请予解读?
李一:这幅作品为重庆南山摩崖石刻拓片,展品右侧附有一张现场小照片,你会看到拓片中的那根长线其实是一根古藤。此幅作品章法为“乱石铺街”,正文字高3.20米,宽3.30米,款字高1.20米,宽0.9米,总面积11平方米。我在创作时,根据石壁的天然造型和斜亘崖壁的一根古藤,把作品处理成形似刃向苍穹的菜刀。“是谓”两字,从“刀身”右上角沿对角线书丹;“天地”居左,让那根古藤从左侧蜿蜒斜插两字之间,即为“根”字草法意象;再把落款“鲁人李一”和一方姓名章,镶嵌在“刀把”上,便完成了这幅作品的创作构思,旨在妙趣天成。游者观之,只需略加思考,便能会心于这条置于天地间的“根”之妙用,从而与书家心有灵犀,产生共鸣。
记者:您将自赋诗词写在秋叶上,令人耳目一新,请问是如何触发创作灵感的?
李一:书写树叶是我的一种创作实践尝试。记得在2013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有位朋友从泉城带来了一包珍藏的玉兰秋叶。当时,我看到大小各异的深褐色叶片泛着异彩,满心欢喜,随即拿起狼毫小笔,蘸朱砂写起日记。接着,又把近期诗作的情怀托付给片片玉兰秋叶。书罢,畅然难表,书兴意犹未尽,换用铅白继续书写。当数十片玉兰之叶,承载着诗情画意,列阵于墙,远远望去,宛若串串脚印,伴随着秋韵清凉,怀着浸润自然滋养恩泽了的心,去叩响艺术殿堂的希望之门。此后,我用秋叶记诗抒情,情有独钟。


图为开幕式盛况
记者:您的书展以“一画心源”为主题,这一命题引发广泛关注,请解读一下有何内涵和深意?
李一:“一画心源”是我对书法本质的终极思考和追问。清代石涛在“一画论”中提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强调书画需回归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心源”则融合了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指向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与客观物象的交融。此与本人斋号“开元室”一脉相承,既是对石涛“一画论”的当代转译,亦是以空间意象暗合艺术探索的双重维度——开元者,既溯书法本源之“一”也,以笔墨直指天地造化,开启时代新元之“源”,展厅为纸,将传统文人书斋的题跋雅趣,以及“写山”“书叶”探索实践,延展为融合装置、光影的跨媒介对话,在追寻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拓荒之旅的同时,激发观众想象力,并为他们带来美的视觉体验。
记者:请结合“开元室铭系列展品”中的《一贯铭》书作,解读您是如何践行集“教—学—研”于一体的?
李一:“嗟我浮生,墨磨其半。道器争衡,乖合集腕。解牛刃虚,雕虫意倦。独参未周,双楫斯贯。逸虬化虹,奔翰流电。含弘饮真,扬美入善。悠悠此心,掷毫三叹。”这幅《一贯铭》章草作品共计56字,作品高363厘米、宽144厘米,创作强调金石气韵。文中“道器争衡,乖合集腕”,以书法实践回应“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问。“双楗斯贯”与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脉相承,旨在思考如何从教学与创作中获取双向滋养。鉴于书法创作永处于“未完成时”的遗憾状态,故须作品常葆“解牛刃虚”之锋芒与“雕虫意倦”之虚怀。
记者:我感受到您的摩崖书丹拓片作品最为震撼,请问这种置身于天地之间峭壁上书写有何感受?
李一:与日常案头书写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书丹时通常是左手紧抓安全绳,右手握斗笔饱蘸丙烯颜料,双脚登崖随时移动。书写过程中,头或低或昂,臂或弯或直,腰或挺或躬,身体或随石壁旋转,或顺山势蜿蜒……可以说是初写时谨慎落笔,书酣时放飞自我,身心陶醉在笔锋与崖面砥砺涩行之中……
记者:我在“飞翰青崖”展区看到有幅题为《是谓天地根》的拓片作品,可是只看到了“是谓天地”四字和一根长线,请予解读?
李一:这幅作品为重庆南山摩崖石刻拓片,展品右侧附有一张现场小照片,你会看到拓片中的那根长线其实是一根古藤。此幅作品章法为“乱石铺街”,正文字高3.20米,宽3.30米,款字高1.20米,宽0.9米,总面积11平方米。我在创作时,根据石壁的天然造型和斜亘崖壁的一根古藤,把作品处理成形似刃向苍穹的菜刀。“是谓”两字,从“刀身”右上角沿对角线书丹;“天地”居左,让那根古藤从左侧蜿蜒斜插两字之间,即为“根”字草法意象;再把落款“鲁人李一”和一方姓名章,镶嵌在“刀把”上,便完成了这幅作品的创作构思,旨在妙趣天成。游者观之,只需略加思考,便能会心于这条置于天地间的“根”之妙用,从而与书家心有灵犀,产生共鸣。
记者:您将自赋诗词写在秋叶上,令人耳目一新,请问是如何触发创作灵感的?
李一:书写树叶是我的一种创作实践尝试。记得在2013年夏季的一天上午,有位朋友从泉城带来了一包珍藏的玉兰秋叶。当时,我看到大小各异的深褐色叶片泛着异彩,满心欢喜,随即拿起狼毫小笔,蘸朱砂写起日记。接着,又把近期诗作的情怀托付给片片玉兰秋叶。书罢,畅然难表,书兴意犹未尽,换用铅白继续书写。当数十片玉兰之叶,承载着诗情画意,列阵于墙,远远望去,宛若串串脚印,伴随着秋韵清凉,怀着浸润自然滋养恩泽了的心,去叩响艺术殿堂的希望之门。此后,我用秋叶记诗抒情,情有独钟。

图为莅临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合影
大家都爱看
-
“墨海泛舟”赵丕海书法展在青岛澜湾美术馆盛大开幕
中国新闻在线网6月7日青岛电(记者 海沛 通讯员 赵建飞) 翰墨飘香传雅韵,笔底波澜展风华。6月7日上午,墨海泛舟...更多
2025-06-07 15:04:09
-
2025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在上海开赛其他...
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更多
2025-06-07 14:53:23
-
远离毒蘑菇 不做“菇勇者”——新邵县严塘镇开...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 当前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是野生蘑菇的生长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时期。为切实加强...更多
2025-06-07 11:33:44
-
姜和良:公益征途的“追光者”,以赤忱浇筑好人丰碑
中国新闻在线安徽讯(图 文:胡许县) 在安徽蚌埠怀远这片浸润千年人文底蕴的沃土上,姜和良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以矢志不渝...更多
2025-06-05 22:53:08
-
关于邀请参加2025中国国际海洋水下机器人大赛的函
在自然资源部的领导下,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了中国国...更多
2025-06-05 17:48:32
-
严塘镇:我为群众办实事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 2025年以来,严塘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办实事、解民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更多
2025-06-04 21:38:45
-
三晋少年行沁县活动:33名小记者沉浸式体验文化...
6月2日,山西市场网青少年文旅系列栏目三晋少年行沁县活动圆满结束,33名小记者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热忱,完成了一场行走的课...更多
2025-06-04 19:32:14
-
安徽铜陵:汤沟镇开展“巾帼巧手包粽子 浓情端...
中国新闻在线网5月30日安徽电(通讯员 吴继华)端午佳节将至,为营造温暖祥和的节日氛围,不断提升全镇妇女群众的获得感、幸...更多
2025-05-30 17:54:3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