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讲红色故事 做英雄传人 阜阳“四九”纪念馆里的“姊妹花”

“首先看到我们的左手边,他们是参加阜阳‘四.九’起义牺牲的12位革命先烈,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的时候平均年龄都不到30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四九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魏野畴。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和宣传活动家,1898年生于陕西兴平县,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临时特委书记,并于同年4月9日,领导了‘四.九’起义,后在转移途中被捕,在临泉老集,惨遭杀害。”“四・九”纪念馆第二展厅里,一位身穿迷彩的年青姑娘声情并茂地在为前来参观的颍泉区人武部机关人员解说。讲到这里,她停顿了足足有一分多钟,转过身用纸巾擦了一下眼睛,继续解说。眼前这位解说员叫李艺璇,她是行流镇政府的一名机关干部。
阜阳“四・九”纪念馆坐落于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王官集,是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到这里接受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受教育和党史教育参观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单位很多。尤其是“四九”“七一”等重要节日到来之前,参观人数猛增,负责解说的馆长邵琦常常加班加点接待参观团体单位,一天解说下来,双脚浮肿,疲惫不堪。一次镇机关党员重温誓词活动,闲谈间,邵馆长就愿意来纪念馆当讲解员的年轻人太少的困境与带队的镇党委书记沟通,“四・九”纪念馆作为镇打造特色小镇的红色基地,没讲解员不行,就在镇工作人员中寻找红色讲解员。
镇信访办的李艺旋,镇党政办宣传干事李倩雯和镇综治统战委员刘雨愉快地接受了任务。镇政府距“四・九”纪念馆4华里,她们3人一有空就来纪念馆,观看图板,瞻仰文物,当看到革命先驱最早读过的《共产党宣言》和他们当年创办的《新青年》报刊杂志时,她们激情澎湃,坚信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一定要把红色故事讲好。
3人中刘雨年龄最小,她是行流镇人,从上小学就经常跟同学来纪念馆参加活动,红色的种子早就根植在心里。可当她拿到5千多字的解说词,真要为参观者讲述先烈故事时,还是有畏难情绪。年长她两岁的李艺旋鼓励刘雨说:“让信念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这是习主席讲的话。我们现在做的解说工作是责任也是义务。”那以后,刘雨讲稿不离手,甚至吃饭、上洗手间都带着看,直到能把解说词行云流水般地说出来。她们不仅长于解说,甚至对纪念馆里有多少件文物,多少展板,多少烈士照片都如数家珍。在一次互背解说词的时候,李倩雯说到“有一部分参加“四・九”起义,例如南汉宸,他是毛主席特别欣赏的一个人,是最早的皖北特委书记,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右边的张子珍,是我们阜阳人,在1927年广州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连长,也是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牺牲的时候年仅22岁”这段解说词时,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突然泣不成声。每次解说到这里时,她的眼睛都会湿润。2019年3月,“四・九”纪念馆又进行一次扩建,展厅要重新布置。3个女孩有空就主动来纪念馆帮助整理文物和资料,越是细致慎重的活儿越累人,可她们一蹲就是大半天,谁也不说累。李倩雯说,我们近距离地接触革命先辈遗留下来的文物,对我们是最好的教育和精神洗礼。重新开馆后的阜阳“四・九”纪念馆,展厅内容增加了,展板更新了,面积也扩大了,能容纳更多参观者。然而,她们3 人却更忙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来这里接受教育和进行重温誓词活动的机关团体,有时候一天都有接待十好几个,一连几天吃盒饭,喝水少是家常便饭。建党一百周年的那段日子里,参观团体一波接一波地来,连续多日的高强度解说,她们3人都已筋疲力尽,嗓子冒烟,回到家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喊都不想起。那一天,李艺旋很晚回来,有点头晕,测了一下体温,她发烧了。本来想请假休息一下,可是跟她一起解说的刘雨和李倩雯偏偏又要去市党校学习,只有她和馆长来解说。第二天,李艺旋坚持上岗,为参观的两个团体、三个市直机关的5百多人解说,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2019年10月8日上午,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的李艺旋接受任务,给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第二方队领队少将乔亚军一行来“四・九”纪念馆参观解说。给解放军的少将解说,她还是第一次,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少将是本地人,多年乡音未改,参观期间,乔将军还不时地问这问那,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容,这让解说的李艺旋放松下来。参观结束,乔将军亲切地对她说,小姑娘你的普通话说得好。2021年初夏,安徽省军区《皖美追寻》摄制组在少将杨学伦的率队下一路追寻红色足迹来到“四・九”纪念馆,拍摄红色故事短片,李艺旋的解说让摄制组满意,之间,杨副政委还向她提问了几个问题,她的回答得到了将军的肯定。
3人当义务解说员5年来,为上百单位的数千人做过无数次解说,都对她们给予很高评价,淮南一家企业参观过“四・九”纪念馆留言说,小姑娘的解说打动人心,她讲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还有不少的机关团体都留言给予很高评价。馆长邵琦说:“三个年轻人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正是他们这种敬业态度,才让更多人深刻了解那段历史。”(李芳/文)



编辑:傅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