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为什么难?农村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里?
以前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说在四川,如果是纳入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一亩耕地一季水稻的纯利润也就只有三四千元,再加上油菜,一亩耕地一年的纯利润也不过五六千。那如果种的是小麦,还可能因为气候原因出现亏本的情况。
在江西省高安市农调队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每亩双季稻的纯收入只有470元,单季稻750元。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三口人种七八亩地,每年赚到手的钱撑死就5000块,然后三口人用。算一算,人均月收入只有138元。如果家里有七八亩地,而你每年只种粮食的话,那你家的人均月收入基本不可能突破200元。
这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从全世界来看,农民增收难是普遍存在的,农村脱贫攻坚难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难题。而我国在世界排名中其实已经相当靠前了。
我们意识到,农村脱贫攻坚的难点并不在于我们不愿意改善农民的生活境况,而在于与工业相比,农业本身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它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太低了。那难道,我们就不去提高农业农村的收入水平了吗?
当然不是!在6月26日,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就指出:“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并就此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一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二问就业怎么拓展?三问农村改革怎么深化?四问美丽乡村怎么建好?五问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而在省委书记的这些问题中,就蕴藏着农民增收的秘诀!
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大家要思考和回答,乡村产业怎么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
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产品,要做好资源转换文章。这种换,既可以是种植新作物,也可以是提升现有的品种。
在长期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前辈们其实总结了一个农民致富的简单公式:农业收入水平=单位面积耕地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农产品均价那么,由这个公式我们就发现,提高农业收入的水平,无非就三个方向,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量,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提高农产品均价。
这些内容与王宁书记的讲话高度吻合,因为目前耕地面积相当有限,前2条显然难以改变,所以从提高农产品均价上做出改变是最有效的办法。
王宁书记提到的,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其实这些都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均价,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实现从有优势到有品牌,关键要做好品牌培育文章,培育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企业打造产品品牌。将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打造出知名的农业品牌,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均价。
从传统到现代,就要做好科技兴农文章。要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点就是设施农业。要做好项目谋划,争取花卉、蔬菜、小浆果等领域的高端设施化率有明显提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土地亩产和单个农民的产值。
要答好就业之问,需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就业服务,拓展就业空间?既抓好外出务工,也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很多农民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你要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还不如劝他们去城里打工。所以,这就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农村教育和农业培训。
对此,王宁书记提出,要精准对接外出务工需求,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维护劳动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监管机制,保障劳有所得。
就地就近就业方面,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支持返乡创业,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建好零工市场,用好“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
做好农民外出就业,能够提高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再配合现代化的科技进行规模化种植,也能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等农村改革举措。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要思考如何抓好这些改革落地,唤醒沉睡的农村资产?
首先,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林地要效益、要增收。总结推广各地的创新做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其次,要管好用好帮扶项目,推动“家门口”的资产用起来、活起来。要盘活用好各类资产,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欧洲国家的制度和经验。比如,荷兰和丹麦的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仓储、加工、包装等工业产业的帮助,通过建设农业大学、开办种子公司和农机装备企业,共享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
乡村想要美起来,要思考现代化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具体该怎么建?
首先,要做好村庄规划,明确农房怎么建、设施怎么布、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怎么守,要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体现特色风貌。定了规划,就要认真执行,在保护中促发展。
其次,要提升环境和服务。要深化绿美村庄建设,留住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要持续做好“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要弘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关心扶持低收入群众,帮扶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还要加强乡村治理。农村“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要跟上,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多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抓好农村普法宣传和命案防控,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如何抓实抓细常态化帮扶工作,长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具体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优化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推进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提高监测和帮扶效能。
在用好协作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主动对接,把资源与技术、资金、人才等有效“嫁接”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管好用好衔接资金、帮扶资金,发挥好“造血”的功能。——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要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防止政策“养懒汉”。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引导广大农民靠自我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王宁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问问自己为农民增收、百姓生计、乡村振兴应该谋划什么、抓好什么,经常看看是否问准了、答对了、干好了,带领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记者:潘友菊
编辑:司孟奇
审核:黄平
以前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说在四川,如果是纳入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一亩耕地一季水稻的纯利润也就只有三四千元,再加上油菜,一亩耕地一年的纯利润也不过五六千。那如果种的是小麦,还可能因为气候原因出现亏本的情况。
在江西省高安市农调队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每亩双季稻的纯收入只有470元,单季稻750元。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三口人种七八亩地,每年赚到手的钱撑死就5000块,然后三口人用。算一算,人均月收入只有138元。如果家里有七八亩地,而你每年只种粮食的话,那你家的人均月收入基本不可能突破200元。
这还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从全世界来看,农民增收难是普遍存在的,农村脱贫攻坚难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难题。而我国在世界排名中其实已经相当靠前了。
我们意识到,农村脱贫攻坚的难点并不在于我们不愿意改善农民的生活境况,而在于与工业相比,农业本身存在着天然的劣势,它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太低了。那难道,我们就不去提高农业农村的收入水平了吗?
当然不是!在6月26日,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就指出:“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农民增收。”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回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并就此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一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二问就业怎么拓展?三问农村改革怎么深化?四问美丽乡村怎么建好?五问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而在省委书记的这些问题中,就蕴藏着农民增收的秘诀!
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大家要思考和回答,乡村产业怎么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
实现从有资源到有产品,要做好资源转换文章。这种换,既可以是种植新作物,也可以是提升现有的品种。
在长期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的前辈们其实总结了一个农民致富的简单公式:农业收入水平=单位面积耕地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农产品均价那么,由这个公式我们就发现,提高农业收入的水平,无非就三个方向,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量,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提高农产品均价。
这些内容与王宁书记的讲话高度吻合,因为目前耕地面积相当有限,前2条显然难以改变,所以从提高农产品均价上做出改变是最有效的办法。
王宁书记提到的,从有资源到有产品、从有优势到有品牌、从传统到现代,其实这些都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均价,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实现从有优势到有品牌,关键要做好品牌培育文章,培育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大力支持企业打造产品品牌。将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打造出知名的农业品牌,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均价。
从传统到现代,就要做好科技兴农文章。要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一个重点就是设施农业。要做好项目谋划,争取花卉、蔬菜、小浆果等领域的高端设施化率有明显提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土地亩产和单个农民的产值。
要答好就业之问,需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就业服务,拓展就业空间?既抓好外出务工,也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我们很多农民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你要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还不如劝他们去城里打工。所以,这就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农村教育和农业培训。
对此,王宁书记提出,要精准对接外出务工需求,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维护劳动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监管机制,保障劳有所得。
就地就近就业方面,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县域就业容量。支持返乡创业,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建好零工市场,用好“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
做好农民外出就业,能够提高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再配合现代化的科技进行规模化种植,也能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等农村改革举措。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要思考如何抓好这些改革落地,唤醒沉睡的农村资产?
首先,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林地要效益、要增收。总结推广各地的创新做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其次,要管好用好帮扶项目,推动“家门口”的资产用起来、活起来。要盘活用好各类资产,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欧洲国家的制度和经验。比如,荷兰和丹麦的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仓储、加工、包装等工业产业的帮助,通过建设农业大学、开办种子公司和农机装备企业,共享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
乡村想要美起来,要思考现代化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具体该怎么建?
首先,要做好村庄规划,明确农房怎么建、设施怎么布、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怎么守,要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体现特色风貌。定了规划,就要认真执行,在保护中促发展。
其次,要提升环境和服务。要深化绿美村庄建设,留住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要持续做好“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要弘扬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关心扶持低收入群众,帮扶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还要加强乡村治理。农村“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要跟上,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多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抓好农村普法宣传和命案防控,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如何抓实抓细常态化帮扶工作,长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让各族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具体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在优化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推进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监测系统,提高监测和帮扶效能。
在用好协作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主动对接,把资源与技术、资金、人才等有效“嫁接”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管好用好衔接资金、帮扶资金,发挥好“造血”的功能。——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要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防止政策“养懒汉”。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引导广大农民靠自我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王宁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问问自己为农民增收、百姓生计、乡村振兴应该谋划什么、抓好什么,经常看看是否问准了、答对了、干好了,带领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记者:潘友菊
编辑:司孟奇
审核:黄平
大家都爱看
-
河北唐山:以爱之名 守护荣光
为切实保障退役军人的身体健康,营造全社会拥军爱军的浓厚氛围,2025年6月20日,冀东革命史研究会携手唐山孝德康复护理医院,...更多
2025-06-27 20:06:23
-
严塘镇塘里村: 以党建带妇建 提升妇联执委...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通讯员:黄娟) 6月26日上午,塘里村妇联执委在镇妇联组织下,和严塘镇中学七年级253班学生一起...更多
2025-06-26 17:33:28
-
洞口县岩山镇:帮扶车间里的乡村振兴脉动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通讯员 刘双玉)村头门口,一个个帮扶车间悄然崛起,正重塑着洞口县岩山镇的新面貌。这里不只有...更多
2025-06-26 16:08:39
-
北山镇卫生院:珍爱生命 严防溺水--防溺水急救...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 为增强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提升应急救护技能,2025年6月25日北山镇卫生院在北山镇中学及云峰中...更多
2025-06-25 16:19:17
-
河南固始:乡村文化“烟火”点燃居民生活
为传承红色基因,礼赞党的光辉历程,6月23日晚,固始县秀水街道办事处二里井社区成功举办了丹心向党 辉煌礼赞庆七一暨夏季村...更多
2025-06-25 10:27:58
-
科学养生知识讲座圆满举行,共筑健康未来
中国民生新闻网 湖南讯(通讯员:阿坚)6月21日下午,由邵阳市科学养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科学养生知识讲座在位于市中...更多
2025-06-23 20:22:43
-
邵阳县下花桥镇:人大代表助力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通讯员 陈明)6月23日,邵阳县下花桥镇聚焦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主题,开展安...更多
2025-06-23 20:16:08
-
冀东革命史研究会中医传承服务中心在唐山市路南...
“中医好传统,一向救死伤。革命精神在,矢志要传承”。本次挂牌活动,意在表达冀东革命精神和祖国中医事业深度发展的有益融合更多
2025-06-20 21:13:12
-
邵阳县下花桥镇:“三长制”与人大监督协同,贯...
中国新闻在线 湖南讯(通讯员:徐捷陈明)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血脉在基层,为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近年...更多
2025-06-20 13:27:11
编辑推荐